家长、兄弟姐妹的死亡,或者患严重疾病,对每个孩子产生的影响是千差万别的。孩子所处的成长阶段、阅历、性别、保护孩子的社会保障体系、死亡的人、死亡的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同影响。这时,最重要的是怎样向孩子解释,因为根据不同的解释,孩子所承受的痛苦会截然不同。
家长或兄弟姐妹死亡时,孩子所处的成长阶段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发育阶段,孩子理解问题、调整心情的能力千差万别。家人的死亡或者患严重疾病,有时会加速,有时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发育。经历不幸时,孩子也会成长,也会诱发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希望脱离家长的视线范围,过独立一点的生活,所以更喜欢和同学在一起。但是,家长死亡或身患疾病时,家人更希望和孩子在一起,或让孩子帮助其他家庭成员。也就是说,处于特定发育阶段的孩子的要求和家庭处于悲惨境况时家人的要求之间会产生矛盾。孩子的成长固然重要,但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安慰的家人的要求也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协调两者保持平衡、减少矛盾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处于艰难处境时,往往表现出后退现象,也就是当家人患重病或者死亡时,他们都想回到无忧无虑的成长阶段。比如独立性较强的孩子,突然开始缠着家长发牢骚、任性、耍赖;自理能力强的孩子,突然尿床;善于调节感情的孩子,因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发雷霆,都属于这种情况。这是非常正常的普遍现象,孩子们只是想回到从前,得到心理安慰,以此远离苦痛而已。
小孩子有时会产生非现实的、魔幻般的想法。他们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有死,或者病情虽然严重,但是不会再恶化。稍大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明白家长有去世的可能性。
自己深爱的人去世了,孩子的表现如何?
自己喜爱的人或者亲近的人去世了,孩子会做出何种表现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否认事实。“绝对不可能。”“别人可能会去世,但我家人绝对不会。”
第二种类型:接受死亡的现实。
第三种类型:多少能调节心灵创伤,但是这种调节不是持续的,而是时好时坏。
第四种类型:尽快从悲伤中解脱出来。
第五种类型:心理不成熟。
第六种类型:用消极方式解决内心苦痛,最终导致消极后果。